我們聽到聲音依賴于聽覺通路的完整性。當聲波進入外耳道,由鼓膜震動傳到內耳,轉換為聽覺神經傳送聽覺中樞,最終形成聽覺。如果通路出問題,就可能聽覺失調。家長發現孩子“不聽話”,上幼兒園后“不聽講”,這種現象是感統失調的表現嗎?
僅憑借“充耳不聞”這一點并不好判斷,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感統失調在聽覺反應上的具體表現:
①孩子已經兩三歲,語言發育卻一直不好;
②情緒控制能力差,尤其是在聽到刺耳或不舒服的聲音時,就會急躁不安;
③喊他名字或與他說話沒有回應,反應遲鈍;
④別人跟他說話時,似乎正在聽,但很難記住或理解他人的話;
⑤專注力差,上課要求他認真聽講,但周圍一旦有聲音就會分神;
⑥聽到內容寫不出,或聽寫速度慢。
如果孩子同時存在以上的兩個或兩個以上表現,就有可能是聽覺感統失調。家長可采取干預措施幫助孩子改善聽覺感統失調。
比如在生活中多為孩子創造“聽、說、做”的機會,把一些簡單的事交代給孩子完成。在孩子完成之前,告知孩子該怎么做,要求孩子先演示一遍,他表達清楚后,再讓孩子去做,增強他的信心。
如果孩子總是記不住別人說的話,聽完就忘,需要加強其注意,有意讓孩子復述聽到內容。比如可以多讓孩子復述故事,或者讓孩子講述動畫片情節。
對于學齡前的孩子來說,多讀多背、多記憶能改善聽知覺不良。讓孩子反復聽說,鍛煉孩子的聽覺和語言表達能力。